非遺·人間丨昌黎地秧歌:扭出火熱新生活
記者 張玫
承載著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文明綿延傳續(xù)的生動見證,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麗呈現(xiàn)。
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4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145項。它們是散落民間的文化瑰寶,是這塊土地上寶貴的文化資源,是這里的人民獨有的集體精神印記。
為深入挖掘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魅力,全面釋放非遺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們特開設《非遺·人間》欄目,希望通過講好秦皇島非遺故事,展現(xiàn)大美秦皇島形象。
昌黎地秧歌最早產(chǎn)生于元代,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
它不僅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種之一,更是展現(xiàn)昌黎地域文化的瑰寶。
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與“念”的
11月5日,清晨6時,44歲的宋建亮臉上已經(jīng)上好油彩,穿戴整齊。他關上燈,輕輕帶上房門,準備和“大部隊”去海邊迎接第一縷曙光。
從元代流傳至現(xiàn)代,昌黎地秧歌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承載著當?shù)厝嗣駥γ篮蒙畹南蛲妥非?。這種歷史傳承的積淀,使得昌黎地秧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昌黎地秧歌的內容大多與這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慶賀豐收、盼望來年風調雨順等。這些表演內容反映了農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是昌黎人民生活情趣的真實體現(xiàn)。”今年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的宋建亮,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他自幼便對昌黎地秧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聲嗩吶,金色的陽光伴著歡騰的秧歌刺破天際。妞(少女或小媳婦)、丑(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
昌黎地秧歌參加展演。
“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提臀、微蹲,扇子從胸前往你的左斜方走,胳膊肘不要外擴……”宋建亮一邊指導記者做動作一邊介紹,昌黎地秧歌有些秧歌動作原來比較拘謹,現(xiàn)在這些動作是經(jīng)過改良的,動作更舒展,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更強。
他說,昌黎地秧歌經(jīng)過幾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已經(jīng)深深融入當?shù)厝说难褐校蔀椴枞嗣窬裎幕畹闹匾M成部分。
每當逢年過節(jié),昌黎縣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fā)組織起來,扭起歡快的秧歌,以此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cb-tag-proofread data-id="5" data-level="2">地秧歌表演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隨意性比較強。演員們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即興發(fā)揮表演技藝,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具有新鮮感,充滿了驚喜?!彼谓琳f,這種即興發(fā)揮不僅展現(xiàn)出演員們的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也使得昌黎地秧歌更具生命力。
“傳”與“帶”
在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昌黎地秧歌不斷與時俱進,融入新的元素和創(chuàng)意。現(xiàn)代科技的運用,讓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網(wǎng)絡上,昌黎地秧歌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
李劍鋒,昌黎地秧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6歲正式拜師,跟隨昌黎地秧歌傳人侯海波學習。1992年出生的他,和大部分“90后”一樣,喜歡在視頻平臺上發(fā)布個人動態(tài)。不同的是,他的個人視頻平臺上,全是昌黎地秧歌。在這個獨特的網(wǎng)絡空間里,無論是機智幽默的丑角,還是楊柳扶風的妞角,都讓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人性的美好。出
李劍鋒在表演地秧歌。
一副水袖抖得肝腸寸斷,一趟跪步訴盡了小人物的投告無門……這是昌黎地秧歌出
李劍鋒表演地秧歌出子戲《秦香蓮·殺廟》。
2008年,借北京奧運會契機,李劍鋒有幸參加了《百人地秧歌》表演,那是他第一次在公眾場合表演,可即將迎來“首秀”的他卻沒有
這頂
目前,李劍鋒就職于昌黎縣藝術團,除了積極組織各類昌黎地秧歌專場演出、非遺文化展覽等,去年,他還在燕山大學舞蹈系社團擔任起了指導老師,讓更多的大學生知道、了解昌黎地秧歌。
李劍鋒指導燕山大學舞蹈系社團的學生學習地秧歌。
“也許,當年從師爺手上接到
“守”與“創(chuàng)”的堅定傳承
“非遺傳承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才能讓昌黎地秧歌這一非遺項目永葆生機與活力?!崩顒︿h說,近年縣里積極創(chuàng)編新的地秧歌舞,拍攝多部地秧歌劇目,組織了多場專場演出,大大提高了昌黎地秧歌的知名度。
對于這一切,7歲接觸地秧歌、9歲拜師學藝的宋建亮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2014年,宋建亮自籌資金80萬元,建起“建亮民間藝術學?!保瑢?cb-tag-proofread data-id="17" data-level="2">地秧歌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學員既有本地和周邊地區(qū)的
宋建亮在清華大學為學生講解地秧歌。
在辦好學校的同時,他還把
“進校園”是宣傳昌黎地秧歌的有效途徑。
不僅致力于昌黎地秧歌的“守正”,宋建亮還積極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因為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學習過武術,宋建亮大膽將地秧歌的表演技法與武術中的空翻和烏龍盤打等動作進行結合,獨創(chuàng)“烏龍鉆天扇”“空翻亮相扇”“疊羅漢扇”等剛柔并濟的高難度動作,并融入《撲蝴蝶》《逗秧歌》《跑驢》等傳統(tǒng)地秧歌節(jié)目中。獨具特色的表演,讓昌黎地秧歌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和活力,宋建亮也將地秧歌“扭”上國家級舞臺。
宋建亮(上)表演地秧歌與武術相結合的動作疊羅漢。
“接下來想找機會將昌黎地秧歌進行全國巡演,再多進一些校園,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咱昌黎地秧歌的特色?!睆母信d趣,到拜師,再到創(chuàng)建藝術學校,宋建亮看過了昌黎地秧歌的輝煌與低谷,他借過錢,求過人,遭過白眼,但唯一沒想過放棄,堅定地要讓這門藝術煥發(fā)新生。
“聽說您最近有喜事兒啊?”
聽到記者這么問,宋建亮摸摸頭,不好意思卻又無比自豪地笑了笑:“對,我們接到了張藝謀導演的邀請,一行13人正準備去參加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的演出?!?/p>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jiān)審:王勍